2012年全省自主创新基本情况喜中有忧
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全省拥有国家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0个,省级1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4个,省级4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6个,省级19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4万,研发(R&D)人员13万,政府属研究与开发机构212个、企业科技机构1010个,高等院校99所。
二、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作为西部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我省各市(州)、县(区)结合当地实际,技术创新工作正在逐步展开,成都市也着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加快建设。信息、软件、生物、民用航空、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6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成都、绵阳、自贡、乐山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加快,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空间,培育扶持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154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6家,居全国第7位,西部第1位。全省引导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1家,参加联盟企业已达479家、高校和科研机构200多个,累计研发投入近50亿元。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创新成果大幅增长
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产出成果丰硕。2012年,省科技成果登记系统登记科技成果1010项,同比增长63.4%。全年有效发明专利13003件,同比增长40.4%。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申请增幅高于全省专利申请增幅20个百分点,新实施专利项目2659项,新增产值541.56亿元,创利税65.84亿元。
四、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800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2.6%,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极强的出口竞争力,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74.81亿美元,同比增长51.3%,比规上工业高17.5个百分点。
五、军民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军工技术转化机制不断创新,实施了具有较强影响力、对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的军民结合产业示范性项目,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民品。绵阳科技城军转民产业链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获取了一批相关自主知识产权,其中部分项目在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空白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绵阳科技城培育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企业100余家,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当前,我省自主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仍很突出。长期以来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扭转,科技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30%;支撑创新驱动的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市场监管政策、激励机制等尚需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需加强;创新投入特别是企业创新动能不足,R&D支出中企业投入不到50%;创新人才短缺,严重缺乏创新型高层次技术人才等。这些情况和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用创新的办法和措施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
高正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