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孜孜不倦 竭诚奉献 全力推进我省参事工作再上新台阶

  • 2013年02月01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参事室
  • 【字体:
  •   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党组成员 梁清诲

      (2012年12月31日)

    尊敬的参事、馆员,同志们:

      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际,迎来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缅怀60年光辉岁月,憧憬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的崭新未来,将会对我们开创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的新局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的参事制度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政权建设的伟大创举;文史研究馆的建立是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敬老尊贤、崇文尚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于1952年11月和12月相继成立,历经了创立与曲折、恢复与转机、继承与发展等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60年来,在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的指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历任参事室、文史馆领导,历届参事、馆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参事工作和文史研究馆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参事、馆员始终满怀对国家和人民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责,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民主监督、存史资政和统战联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推动省委、省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形成了求真务实、敢于直言的良好传统,已经成为四川经济建设的智库、政治和谐的桥梁、文化繁荣的推手、社会发展的助力。

      回顾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60年的历程,其工作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统战方针,民主政治和队伍建设相互促进

      参事室、文史馆是省政府唯一具有统战性、咨询性、荣誉性的工作机构,是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性是参事室、文史馆的立足之本。60年来,参事室、文史馆始终坚持巩固和发展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方针,团结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为四川发展出谋划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60年来,先后任命、聘任了以刘子华、贾题韬、冉光荣等为代表的188位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为省政府参事。现20位省政府参事中,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4人是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4人是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0年来,先后聘任了以陈子庄、谢无量、隆莲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史学、宗教界的765位硕学之士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现有馆员69名,他们深厚的理论造诣和崇高的学术声望使文史馆被誉为四川“当代的翰林院”。政府参事、馆员中绝大多数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他们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业绩显著,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与党和政府风雨同舟,始终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始终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在各个时期,政府参事、馆员都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建言、建策、建议,通过他们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协调利益分配,融洽干群关系,化解群体矛盾,充分体现了参事、馆员在政府部门的统战性作用。

      二、广思发展大局,参政咨询与科学决策高度契合

      咨询性是参事室、文史馆的强体之路。60年来,参事室、文史馆始终把发挥参事、馆员参政咨询、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作用,作为参事室、文史馆工作的第一要务。参事、馆员始终铭记光荣使命,始终心系四川发展,孜孜以求,竭诚奉献,深入研究国情、省情,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点、领导关注的焦点和群众反映的热点,准确把握带有全局性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准确把握有倾向性、关键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注重实践、注重操作,从全局的高度、专业的角度,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发挥了身份超脱的优势,使参政咨询参到点子上,建言献策建到急需时,成为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和政府智力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0年至今,我们向国务院参事室、省政府呈报近700件调研报告和参事建议,近3年来上报建议69件,其中38件得到了国务院和省领导的批示,参政咨询作用明显发挥,突出的有:1998年的《建议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科技含量》、1999年的《对攀枝花市、凉山州退耕还林情况的调查与建议》、2002年的《加快成都高新西区建设发展有关问题的建议》、2003年的《关于在我省作好应对“非典”疫情灾害社会动员工作的建议》、2004年的《关于攀西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2005年的《关于对我省通乡通村公路工程的调查报告》、2007年的《须高度关注四川藏区私自出境听经人员的活动》、2008年的《关于尽快发行“5·12”特种债券的建议》、2009年的《关于抓住对口援建机遇,促进互利共赢,探索东西部合作发展新模式的建议》、2010年的《关于积极引导宗教界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建议》、2011年的《关于我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建议》、2012年的《关于将地震灾区建成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与示范区的建议》等一批典型调研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批示。这些报告和建议,在制定退耕还林、西部大开发、抗击非典、抵御金融风暴、灾后恢复重建、维护藏区稳定的政策措施、工作方案中,得到了较好采纳,发挥了积极作用。参事、馆员十分注重倾听群众诉求,通过“直通车”等方式,给省政府及时如实反映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推动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都为省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推进我省的民主政治建设,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三、推动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共同发展

      60年来,参事室、文史馆始终以“敬老尊贤、崇文尚德”为宗旨,汇聚了一大批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围绕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心任务,以文化建设为己任,在整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参与公益文化建设,传承华夏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物考证、校注古籍、整理历史资料、撰写 “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创作剧本、编选民俗传说、吟诗作赋等方面,成绩尤为显著。突出的有:《成都城古迹考》、《四川军阀史料》、《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蜀学》、《咨政文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四川卷》等。这些书籍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理论研讨,形成一批调研成果,如《以春节文化为载体传承、创新民族优秀文化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华节庆文化建设的建议》、《四川书画艺术的现状与建议》等,获得中央文史研究馆和省政府的肯定。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举办了“西部万里采风写生活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大型画展;“5.12”汶川特大地震“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大型书画义卖活动,参事、馆员和巴蜀诗书画研究会会员捐赠书画215件,义卖款45.3万元,全部用于北川县一所农村小学的重建;联合摄制完成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首义天下·辛亥四川保路大潮》大型历史纪实片,分别在四川和台湾电视台播出,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我们通过参事、馆员与海外信函往来、接待会晤、举办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为提高四川对外影响,促成海外学者、友人到四川访问、交流、投资,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四、树立服务理念,履职保障与作风建设共同进步

      60年来,参事室、文史馆始终将为参事、馆员服务作为工作的立足点,树立全力为参事、馆员服务的理念,突出“政府参事、馆员为省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服务,参事室、文史馆机关为参事、馆员服务”的工作目标,服从和服务于参事、馆员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的需要。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增强服务意识、人才意识、精品意识、统战意识,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得到提高。强化了机关职能,明确处室工作职责,理顺了工作关系,机关作风建设得到长足进步。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和谐型、节约型”为统领,加强机关建设,认真解决“庸、软、懒、散”问题,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切实保障了参事、馆员的履职。近年来,参事室(文史馆)机关先后被评为对台工作先进单位、省级统战系统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四好”班子先进集体,今年5月被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评为2011年度党组(党委)中心组学习先进单位。完善了参事、馆员调查研究、考察学习、学术交流等制度,营造了宽松和谐、独立思考、和衷共济、团结谋事的工作氛围,形成了“摸真情、讲真话、献良策”的调研风格。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旨在开辟未来。党的十八大提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服务大局。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参事、馆员的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全力推进我省参事工作和文史研究馆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 高正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孜孜不倦 竭诚奉献 全力推进我省参事工作再上新台阶

  • 2013年02月01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参事室
  •   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党组成员 梁清诲

      (2012年12月31日)

    尊敬的参事、馆员,同志们:

      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际,迎来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缅怀60年光辉岁月,憧憬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的崭新未来,将会对我们开创参事工作、文史馆工作的新局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的参事制度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政权建设的伟大创举;文史研究馆的建立是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敬老尊贤、崇文尚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于1952年11月和12月相继成立,历经了创立与曲折、恢复与转机、继承与发展等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60年来,在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的指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历任参事室、文史馆领导,历届参事、馆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参事工作和文史研究馆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参事、馆员始终满怀对国家和人民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责,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民主监督、存史资政和统战联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推动省委、省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形成了求真务实、敢于直言的良好传统,已经成为四川经济建设的智库、政治和谐的桥梁、文化繁荣的推手、社会发展的助力。

      回顾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60年的历程,其工作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统战方针,民主政治和队伍建设相互促进

      参事室、文史馆是省政府唯一具有统战性、咨询性、荣誉性的工作机构,是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性是参事室、文史馆的立足之本。60年来,参事室、文史馆始终坚持巩固和发展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方针,团结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为四川发展出谋划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60年来,先后任命、聘任了以刘子华、贾题韬、冉光荣等为代表的188位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为省政府参事。现20位省政府参事中,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4人是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4人是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0年来,先后聘任了以陈子庄、谢无量、隆莲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史学、宗教界的765位硕学之士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现有馆员69名,他们深厚的理论造诣和崇高的学术声望使文史馆被誉为四川“当代的翰林院”。政府参事、馆员中绝大多数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他们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业绩显著,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与党和政府风雨同舟,始终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始终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在各个时期,政府参事、馆员都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建言、建策、建议,通过他们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协调利益分配,融洽干群关系,化解群体矛盾,充分体现了参事、馆员在政府部门的统战性作用。

      二、广思发展大局,参政咨询与科学决策高度契合

      咨询性是参事室、文史馆的强体之路。60年来,参事室、文史馆始终把发挥参事、馆员参政咨询、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作用,作为参事室、文史馆工作的第一要务。参事、馆员始终铭记光荣使命,始终心系四川发展,孜孜以求,竭诚奉献,深入研究国情、省情,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点、领导关注的焦点和群众反映的热点,准确把握带有全局性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准确把握有倾向性、关键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注重实践、注重操作,从全局的高度、专业的角度,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发挥了身份超脱的优势,使参政咨询参到点子上,建言献策建到急需时,成为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和政府智力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0年至今,我们向国务院参事室、省政府呈报近700件调研报告和参事建议,近3年来上报建议69件,其中38件得到了国务院和省领导的批示,参政咨询作用明显发挥,突出的有:1998年的《建议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科技含量》、1999年的《对攀枝花市、凉山州退耕还林情况的调查与建议》、2002年的《加快成都高新西区建设发展有关问题的建议》、2003年的《关于在我省作好应对“非典”疫情灾害社会动员工作的建议》、2004年的《关于攀西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2005年的《关于对我省通乡通村公路工程的调查报告》、2007年的《须高度关注四川藏区私自出境听经人员的活动》、2008年的《关于尽快发行“5·12”特种债券的建议》、2009年的《关于抓住对口援建机遇,促进互利共赢,探索东西部合作发展新模式的建议》、2010年的《关于积极引导宗教界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建议》、2011年的《关于我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建议》、2012年的《关于将地震灾区建成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与示范区的建议》等一批典型调研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批示。这些报告和建议,在制定退耕还林、西部大开发、抗击非典、抵御金融风暴、灾后恢复重建、维护藏区稳定的政策措施、工作方案中,得到了较好采纳,发挥了积极作用。参事、馆员十分注重倾听群众诉求,通过“直通车”等方式,给省政府及时如实反映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推动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都为省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推进我省的民主政治建设,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三、推动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共同发展

      60年来,参事室、文史馆始终以“敬老尊贤、崇文尚德”为宗旨,汇聚了一大批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围绕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心任务,以文化建设为己任,在整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参与公益文化建设,传承华夏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物考证、校注古籍、整理历史资料、撰写 “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创作剧本、编选民俗传说、吟诗作赋等方面,成绩尤为显著。突出的有:《成都城古迹考》、《四川军阀史料》、《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蜀学》、《咨政文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四川卷》等。这些书籍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理论研讨,形成一批调研成果,如《以春节文化为载体传承、创新民族优秀文化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华节庆文化建设的建议》、《四川书画艺术的现状与建议》等,获得中央文史研究馆和省政府的肯定。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举办了“西部万里采风写生活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大型画展;“5.12”汶川特大地震“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大型书画义卖活动,参事、馆员和巴蜀诗书画研究会会员捐赠书画215件,义卖款45.3万元,全部用于北川县一所农村小学的重建;联合摄制完成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首义天下·辛亥四川保路大潮》大型历史纪实片,分别在四川和台湾电视台播出,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我们通过参事、馆员与海外信函往来、接待会晤、举办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为提高四川对外影响,促成海外学者、友人到四川访问、交流、投资,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四、树立服务理念,履职保障与作风建设共同进步

      60年来,参事室、文史馆始终将为参事、馆员服务作为工作的立足点,树立全力为参事、馆员服务的理念,突出“政府参事、馆员为省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服务,参事室、文史馆机关为参事、馆员服务”的工作目标,服从和服务于参事、馆员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的需要。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增强服务意识、人才意识、精品意识、统战意识,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得到提高。强化了机关职能,明确处室工作职责,理顺了工作关系,机关作风建设得到长足进步。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和谐型、节约型”为统领,加强机关建设,认真解决“庸、软、懒、散”问题,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切实保障了参事、馆员的履职。近年来,参事室(文史馆)机关先后被评为对台工作先进单位、省级统战系统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四好”班子先进集体,今年5月被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评为2011年度党组(党委)中心组学习先进单位。完善了参事、馆员调查研究、考察学习、学术交流等制度,营造了宽松和谐、独立思考、和衷共济、团结谋事的工作氛围,形成了“摸真情、讲真话、献良策”的调研风格。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旨在开辟未来。党的十八大提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服务大局。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参事、馆员的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全力推进我省参事工作和文史研究馆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 高正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