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红椿沟壅塞体河道清理结束

  • 2010年09月07日 13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最后一座也是最大一座壅塞体被彻底“端”掉 

      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

      9月6日上午11时,最后一辆满载着20吨泥石的重型卡车从红椿沟壅塞体驶出,在“8·14”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从红椿沟冲入岷江河道的110万方壅塞体全部清理结束。该段岷江河道恢复至170余米宽,可供23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安全顺利通过,可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

      “8·14”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武警三总队副队长王泉立即带领官兵挺进映秀抢险。8月18日,岷江左岸泄洪槽挖通后,红椿沟再次发生的泥石流将泄洪槽掩埋。

      “发起二次冲锋,冲毁了就重来!”王泉激励官兵。根据灾情变化,三总队及时修订施工方案:停止泄洪槽的开挖,改为把滞留在河道中的壅塞体全部搬走。经过23天的不间断鏖战,继9月2日下午银杏坪壅塞体、麻柳湾壅塞体抢险工程实现顺利验收后,横在岷江映汶段上的最后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壅塞体被彻底“端”掉,映秀新镇的安全得到最大保障,扩宽后的河道可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

      “冲出岷江的110万方泥石被挖掉,除15万方泥石被岷江河水冲走,其余的泥石都有新用处。”王泉说。

      在离岷江右岸不到20米的地方,一座长80余米、宽12米、高15米的挡墙构筑完成,成为预防红椿沟泥石冲入岷江河道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大一道屏障。该挡墙具备车辆通行能力,可作为国道213线红椿沟段辅道,缓解此路段的交通压力。

      武警官兵用挖出的45万方沙石在红椿沟筑起6道挡墙,形成对红椿沟的拦截之势。一旦发生新的泥石流,6道挡墙之间形成的2个挡泥池能尽量减缓泥石流行进速度,减弱其冲击力,并能容纳大量泥石,尽量保证泥石不冲出沟口进入岷江。(刘戈 实习记者 陈君)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红椿沟壅塞体河道清理结束

  • 2010年09月07日 13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最后一座也是最大一座壅塞体被彻底“端”掉 

      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

      9月6日上午11时,最后一辆满载着20吨泥石的重型卡车从红椿沟壅塞体驶出,在“8·14”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从红椿沟冲入岷江河道的110万方壅塞体全部清理结束。该段岷江河道恢复至170余米宽,可供23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安全顺利通过,可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

      “8·14”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武警三总队副队长王泉立即带领官兵挺进映秀抢险。8月18日,岷江左岸泄洪槽挖通后,红椿沟再次发生的泥石流将泄洪槽掩埋。

      “发起二次冲锋,冲毁了就重来!”王泉激励官兵。根据灾情变化,三总队及时修订施工方案:停止泄洪槽的开挖,改为把滞留在河道中的壅塞体全部搬走。经过23天的不间断鏖战,继9月2日下午银杏坪壅塞体、麻柳湾壅塞体抢险工程实现顺利验收后,横在岷江映汶段上的最后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壅塞体被彻底“端”掉,映秀新镇的安全得到最大保障,扩宽后的河道可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

      “冲出岷江的110万方泥石被挖掉,除15万方泥石被岷江河水冲走,其余的泥石都有新用处。”王泉说。

      在离岷江右岸不到20米的地方,一座长80余米、宽12米、高15米的挡墙构筑完成,成为预防红椿沟泥石冲入岷江河道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大一道屏障。该挡墙具备车辆通行能力,可作为国道213线红椿沟段辅道,缓解此路段的交通压力。

      武警官兵用挖出的45万方沙石在红椿沟筑起6道挡墙,形成对红椿沟的拦截之势。一旦发生新的泥石流,6道挡墙之间形成的2个挡泥池能尽量减缓泥石流行进速度,减弱其冲击力,并能容纳大量泥石,尽量保证泥石不冲出沟口进入岷江。(刘戈 实习记者 陈君)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