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我省市州农科院(所)加强科研 有力推动四川农业发展

  • 2010年08月31日 10时25分
  • 来源: 农业厅
  • 【字体:
  •   “十一五”以来,我省市州农科院(所)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加大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力度,为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做出了积极贡献,呈现五个方面成效。 

     

      一、类区布局基本形成。

      四川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生态类型多样,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为适应不同类型地理自然条件和不同区域农业生产需要,我省相继建成了16个市州农科院(所),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既涉及大宗粮油作物研究、也涉及了地方特色作物研究。一个以应用研究为主、重点突出、各具特色、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性农业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基本形成,成为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二、整体实力明显提升。

      在国家和省重大专项支持下,我省市州农科院(所)的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科研实力显著提升。目前已建成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4个、各类中试基地47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22个,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试验站专家41人、四川创新团队首席及岗位(协作)专家39人,有省市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15个,在承接上游科研成果和搞好下游技术供给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绵阳所、南充所、内江院、成都作物所、宜宾院共5个市州农科院(所)进入全国300强,其中绵阳所、南充所分别进入“全国百强”、“地市十强”行列。

        三、科研创新成果丰硕。

      “十一五”以来,我省市州农科院(所)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88项,其中省级以上17项;获得品种权110项,专利权6项,研究集成了农业新技术21项,形成了技术规程(标准)39项。绵阳所的杂交小麦、高芥酸油菜,达州所的苎麻,南充所的红薯、天府花生,凉山所的马铃薯,攀枝花院的南亚热作,甘孜所的青稞等研究在全国领先,香型优质杂交稻、抗病性小麦育种、山区玉米、双低杂交油菜、南方套作大豆等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些独具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我省市州农科院(所)在全国同类研究机构中独树一帜。

        四、有力地支撑了我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紧紧围绕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和效益,加大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专用小麦、薯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育成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在全省的覆盖率达到46%。2006年我省“稻香杯”优质稻评比中5个特等奖中有4.5个属于市州农科院(所);“绵麦”系列、“内麦”系列是我省小麦生产的当家品种,绵杂麦168是目前全国推广的第一个杂交小麦品种;以“雅玉”系列为代表的四川丘陵山区玉米新品种独具特色;以“南薯”系列为代表的甘薯育种研究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凉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成为我省的主要推广品种,市州农科院(所)每年提供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占全省供种量的80%以上。

        五、有力地支撑了我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紧紧结合区域优势和地方产业规划,积极开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科技研发与应用。“蓉油”、“绵油”和“南油”系列油菜新品种成为我省油菜主要推广品种;天府系列花生成为我省乃至我国长江中上游花生主推品种;“南豆”、“贡豆”等大豆品种在我省乃至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蔬菜、苎麻、南亚热带水果、青稞、甘蔗、荞麦、燕麦、高粱、烟草等多种特色作物,已成为我省特色效益农业的重头戏,成为我省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省市州农科院(所)加强科研 有力推动四川农业发展

  • 2010年08月31日 10时25分
  • 来源: 农业厅
  •   “十一五”以来,我省市州农科院(所)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加大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力度,为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做出了积极贡献,呈现五个方面成效。 

     

      一、类区布局基本形成。

      四川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生态类型多样,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为适应不同类型地理自然条件和不同区域农业生产需要,我省相继建成了16个市州农科院(所),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既涉及大宗粮油作物研究、也涉及了地方特色作物研究。一个以应用研究为主、重点突出、各具特色、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性农业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基本形成,成为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二、整体实力明显提升。

      在国家和省重大专项支持下,我省市州农科院(所)的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科研实力显著提升。目前已建成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4个、各类中试基地47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22个,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试验站专家41人、四川创新团队首席及岗位(协作)专家39人,有省市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15个,在承接上游科研成果和搞好下游技术供给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绵阳所、南充所、内江院、成都作物所、宜宾院共5个市州农科院(所)进入全国300强,其中绵阳所、南充所分别进入“全国百强”、“地市十强”行列。

        三、科研创新成果丰硕。

      “十一五”以来,我省市州农科院(所)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88项,其中省级以上17项;获得品种权110项,专利权6项,研究集成了农业新技术21项,形成了技术规程(标准)39项。绵阳所的杂交小麦、高芥酸油菜,达州所的苎麻,南充所的红薯、天府花生,凉山所的马铃薯,攀枝花院的南亚热作,甘孜所的青稞等研究在全国领先,香型优质杂交稻、抗病性小麦育种、山区玉米、双低杂交油菜、南方套作大豆等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些独具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我省市州农科院(所)在全国同类研究机构中独树一帜。

        四、有力地支撑了我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紧紧围绕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和效益,加大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专用小麦、薯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育成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在全省的覆盖率达到46%。2006年我省“稻香杯”优质稻评比中5个特等奖中有4.5个属于市州农科院(所);“绵麦”系列、“内麦”系列是我省小麦生产的当家品种,绵杂麦168是目前全国推广的第一个杂交小麦品种;以“雅玉”系列为代表的四川丘陵山区玉米新品种独具特色;以“南薯”系列为代表的甘薯育种研究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凉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成为我省的主要推广品种,市州农科院(所)每年提供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占全省供种量的80%以上。

        五、有力地支撑了我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紧紧结合区域优势和地方产业规划,积极开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科技研发与应用。“蓉油”、“绵油”和“南油”系列油菜新品种成为我省油菜主要推广品种;天府系列花生成为我省乃至我国长江中上游花生主推品种;“南豆”、“贡豆”等大豆品种在我省乃至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蔬菜、苎麻、南亚热带水果、青稞、甘蔗、荞麦、燕麦、高粱、烟草等多种特色作物,已成为我省特色效益农业的重头戏,成为我省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